查看原文
其他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龚怡洁 中国慈善家杂志 2022-04-04

每一个普通人的善意,就是对战争最大的反抗

 
3月6日,马里乌波尔被炮火摧毁的街道。图/无国界医生

乌克兰的马里乌波尔市大剧院,3月16日那天被空投炸弹摧毁。

马里乌波尔属于顿涅茨克地区,是乌克兰东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俄乌冲突爆发的这近一个月时间里,马里乌波尔被淹没在炮火中,乌克兰政府称,当地已经有2500名平民在冲突中死亡,近40万人流离失所。

在被炸毁之前,大剧院的地下室曾收容了1300名难民。人们曾经从卫星图像看到,剧院前后的两块空地上,写着大大的、白色的字样“дети”。

这在俄语里是“儿童”的意思。躲在剧院里的人曾经竭力提醒军队:这里只是一个避难所,里面多是妇女儿童。

但它仍没能逃过被轰炸的厄运。在大火中,地面的建筑沦为废墟,所幸地下室扛住了炸弹的侵袭。炮火平息之后,人们自发开展了救援,清理瓦砾,救助伤员,130人被救了出来。
 
逃亡是最后一种选择
 
马里乌波尔所在的顿涅茨克地区,在上个月因为俄罗斯宣布承认其“独立”而成为舆论焦点。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顿涅茨克成为最早陷入战火的地区。战争迄今已经持续了一个月,整个城市在冲突中停摆。据市议会估计,该市已有约 80% 至 90% 的建筑物被破坏或摧毁。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和无国界医生等国际人道救援组织呼吁,为难民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以供撤离,但至今都没能实现。惊慌失措的人们被困在了这座城市里。

3月2日,马里乌波尔市,乌克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志愿者们正在准备送往市中心避难点的物资。这些物资包括食物、卫生用品和儿童用品。图/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中国慈善家》与这两家国际组织取得了联系。无国界医生乌克兰紧急项目统筹劳伦特·利戈索告诉《中国慈善家》,一直到3月6日,马里乌波尔仍然处于封闭状态,救援物资很难运进去。项目组在当地的员工和难民住在一起,在停水停电、生活用品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他们收集雪水和雨水煮来喝,用各种办法求生。

“最近几天的情况都一样。今晚的炮击更猛烈,也离得更近。”3月5日,一位无国界医生员工发回的信息称,“我们今天试图去领免费的水,但排队的人太多了。我们也想领些‘社会面包(当地政府提供的面包)’,但并不清楚分发的计划和领取的地点。听别人说,多家杂货店被导弹摧毁,仅存的东西也被人拿走了。这里仍然没有电、水、暖气,手机也无法联网。至于疏散,也没有任何消息。药房的药也都卖完了。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3月2日紧急调运了一批物资,包括食物、卫生和儿童用品等,分发给了当地约4000名难民。第二天,他们又向当地医院分别运送了一批医疗物资,其中包括药品、急救包等。

尤利娅是7个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们逃到了位于市中心的避难所,截至3月2日这里就已经收容了一百多位市民。“从第一天轰炸开始,我们就在这里了。我和孩子们什么都没带,就逃到了这里……实在是太艰难了。”尤利娅告诉记者。

3月14日,终于传来马里乌波尔第一批难民撤离的消息。据多家媒体报道,当天有约160辆私家车撤离;第二天的撤离车辆增加到了2000辆。

3月3日,马里乌波尔的战火。图/无国界医生

生死关头,逃亡似乎是最理性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又是如此困难。最终也有很多人不愿意离开,一方面是对家园的不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曾经饱受战乱蹂躏,人们多少也有点麻木了。

“对于我们很多本地员工而言,马里乌波尔是家园,他们的亲人朋友都在那里,对这个地方有很多回忆和情感。他们知道如果现在离开,也许永远不能回来,也许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家园了。”利戈索告诉《中国慈善家》,“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经历战争。8 年前,顿涅茨克分裂的时候,他们被切断和很多城镇的联系。所以,他们知道如果选择离开,整个人生必定会被彻底改变。”

在南部港口城市米科莱夫,情况和马里乌波尔类似。在纷飞战火中,人们还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咖啡馆依然开着,不愿意歇业,“我们什么都不怕”,18岁的员工这样说;公园里,老奶奶带着孩子从容地坐在长椅上,听到空袭警报,才去往附近的掩体里避难……

他们觉得,这样的姿态,就是对发动战争的人最深沉的反抗。
 
平民帮助平民
 
逃离故乡后,乌克兰人可以去哪?

向东还是向西?这个困扰了乌克兰许多年的问题,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上。

俄罗斯方面称,他们作为接收乌克兰难民的国家之一,已经在为乌克兰人提供帮助。据俄罗斯媒体报道,3月14日,俄方向马里乌波尔运送了450吨药品、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负责人米哈伊尔·米津采夫称,为了疏散受伤的平民,他们组建了由200辆公交车组成的四支车队,派往马里乌波尔等城市。

米津采夫表示,截至3月17日,乌克兰已有近270万人请求撤离到俄罗斯。有25万来自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等地的难民抵达俄境内,被安置在31个临时安置点。

波兰的梅迪卡边境检查站,志愿者正在为难民发放物资。图/无国界医生

而西面的欧洲国家,也面临纷涌而至的难民潮。波兰乌克兰边境主要过境点梅迪卡市成为了难民流向波兰乃至欧洲其他城市的中转站。

梅迪卡市所在地区实际上在波兰境内不算繁荣,靠着欧盟划拨的资金,他们得以在市内建了一座大型体育馆。现在,体育馆已经被改造成了波兰第一个难民接待中心。市长伊万谢茨科说,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他每晚只能睡四个小时。他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花好极为有限的市政资金, 尽可能多地帮助难民。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波兰的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也已经收容了15万名乌克兰人。克拉科夫市政府已经利用了所有可能的体育馆、公司宿舍和酒店,但仍然难以容纳所有难民。

于是,不少波兰人打开了家门,接受乌克兰难民到自己家中安顿。在媒体的描述中,克拉科夫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型的人道主义救援组织。

41岁的企业家克日什托夫·查罗纳,是自发组织安顿难民的志愿者之一。四年前,他创办了一家基金会,帮助乌克兰移民学习语言、在波兰安家。俄乌冲突爆发后的这些天里,连基金会办公楼前的人行道上都挤满了乌克兰难民。目前,查罗纳把自己的公寓腾了出来,接收8名难民入住,另一套40平米的小公寓里也挤下了7名难民,而他和四个孩子则搬到亲戚家借住。再后来,他把公司的办公室也改造成了有60个床位的收容所。

不过资金是一大问题。“我们预计需要7万兹罗提(约10.4万元人民币),”他说,“但现在没有现金了。我们只有一台小洗衣机,微波炉也只有两个。财务上,我们实在应付不过来了。这座城市已经做了很多,但面对实际的需求量,看起来还是杯水车薪。”

3月15日,ICRC抵达文尼察市仓库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图/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德国也是难民集中涌入的国家之一。在柏林的中央火车站,不少民众自发举着标语牌,希望能给有需要的乌克兰人提供帮助。“我们可提供一间房,有两张床,可供两个成人或1成人1儿童暂住”,其中一个标语牌上写。还有人举着扩音器,询问有没有人能接待得下13个人的团体难民,随即有人站了出来,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

除了提供住宿的民众,医疗团队、翻译志愿者也驻扎到火车站里。一些社区还组织志愿者给刚刚抵达德国境内的乌克兰人发放食品饮料和电话卡。

但也有的国家因接收难民方面不得力遭到批评,比如英国。对比欧盟国家允许乌克兰难民免签入境、并停留最长达三年的灵活政策,英国政府行动相对迟缓,直到3月15日也只对乌克兰人签发了约5500张英国签证。

在国内民众的讨伐声中,3月14日,英国政府出台了“乌克兰之家(Homes for Ukraine)”计划,允许本国公民可以收容那些在英国没有亲属的乌克兰难民。通过审核的用户需要免费为难民提供至少六个月的住所,饭费、生活费等其他费用不强制要求。收容难民的家庭每月可获得350英镑额度的免税待遇,最长可达12个月。

计划启动的第一天,就有超过10万名个人和机构用户注册——英国民众帮助乌克兰人的意愿已经非常强烈。但到目前,这份愿望仍然还没能切实落地。英国的一些慈善机构表示,目前这个收容计划还面临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搭建起志愿者和难民的匹配系统。 

民众的强烈意愿推动着官僚系统的工作。英国政府日前表示,将尽快推动电子化系统的建设,民众、慈善机构、企业和地方社团应该能够在下周末之前通过网页平台提供住宿。
 
战火未息,这一场人道主义灾难远未结束。联合国难民署指出,逃离乌克兰的难民数估计将超过400万人。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往期 · 推荐

女王不再出门遛狗,英国人的心都悬了

疫情之下,应对精神疾病危机不能单靠卫生系统

推动共同富裕,须移除“三座大山”

  

小慈邀你“在看”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